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他與孔子、孟子、朱熹并稱為孔、孟、朱、王。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儒家學說,尤其是陽明學的普及和闡發(fā),對于解決當下社會的諸多問題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曾多次提到王陽明及其心學思想的當代啟示。他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篤也。 為學大病在好名。
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 其積之不久,則其發(fā)之必不宏。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 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
心無外物,物以心生。 天理即人欲。 
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